
出席“高级别”经济形势座谈会的专家,如何规划改革的下一程?
日期:2016-07-14 来源:新华网
近日,姚洋、樊纲、李扬等思客的老朋友们纷纷出席“高级别”的经济形势座谈会,共同把脉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规划下一程改革创新的方案与路径。其中,多位经济学家都谈到了改革这一话题:有学者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突破点,有学者畅谈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有学者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如何推动经济发展……这些著名经济学家如何规划改革的下一程?他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建言?改革如何成为新经济的发展动力?思客即将为您解答。
发展新经济,为何格外强调改革的作用?
过剩企业资源占用过多,好的企业成本就会提高。一些地方的僵尸企业,靠地方政府补贴,继续吸血、浪费资源,导致整个行业供给能力衰落。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当前、在短期内的现实意义。正因如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去产能”,扩展开来包括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调整会有代价,但不调整就没有办法释放产能,就不会有下一轮的增长。
——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当前,重化工业部门产能严重过剩,投资的边际拉动作用减弱,金融领域违约风险开始暴露,不良债务和隐性失业等潜在风险显性化的压力增大。解决这些问题,难以单纯依靠需求扩张和刺激政策,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价格和市场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在更高水平上重构新平衡。
——王一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现阶段改革的难点在哪?
为什么有时改革的进度令人不满意?第一,改革能带来红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相信,公众觉得改革红利有点看不见、摸不着,或者至少不敢说哪一项改革对应着哪部分红利。第二,改革不仅靠中央,还要靠全社会,公众会发现改革要付成本。这其中,有些改革成本可以确定,就是某些主体来付。但是有些红利,比如说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劳动力供给,扩大消费规模,却不是某一个城市获得,而是整体性的。所以,改革成本的分担和红利的分享还没有界定清楚,因此激励作用不够,改革可能就很难推进。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改革的关键性难点是什么呢?就是在经济基本面比较好的情况下,改革好像反而更难了。现在,我们的紧迫感还不如1999年。那时,不改革企业就会破产,没钱发工资,而现在好像对付一下还能过去,所以这一轮对改革自觉性的要求更强了。地方政府债务没那么严重,很多地方可以对付,国有企业很多都赚钱,下岗情况也没那么严重,这些是这一轮的难点。尽管我们的经济基本面比国外大多数经济体要好,但是改革动力不足。点击查看更多观点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下一程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是什么?
对中国当局来说,应该将短期的应急举措与长期的改革举措区分开。令经济增长速度回复至其潜在增长速度是短期目标,调结构和改革则是长期目标。不过,上述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冲突。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时刻,政府的政策必须在长期的结构调整和短期增长之间取得平衡。这其中的难点在于找到能同时达成上述两个目标的政策工具和改革手段。点击查看更多观点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供给侧改革归根到底,第一要务在于创新。一方面,供给侧改革不是现有政策的“大箩筐”,其本身需要理念、制度与政策的创新突破,毕竟改革本身就是创新;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促进创新创业来实现转型发展,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创新不完全是“创造性毁灭”,老供给的退出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同时让过剩产能、僵尸企业按市场规则有序劣汰,为新供给留出创新空间。
——王战(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虽然去产能今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本质上讲恐怕还不是最根本的改革,最根本的改革还是要回到三中全会的报告。三中全会谈到国有企业该怎么改,谈到土地流转制度怎么改,城镇化户籍制度怎么改,这些才是基本面的、基础经济制度的改革。点击查看更多观点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这次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不是宏观政策,而是微观基础,特别是要素市场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其目的是通过要素的进一步流动和重新优化配置来提升效率,重点在微观而不是宏观。最简单来讲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点击查看更多观点
——刘世锦(经济学家)
改革如何真正化为经济的发展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把经济活动的组织成本、运行成本降下来,要降低综合成本。其中,大幅度降低体制成本尤为重要。体制成本决定经济发展,也决定未来。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留下了很多硬骨头没啃,容易改的改了,不容易改的还留着。同时经济增长又带来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改革,而是被已有的成绩弄得头脑发昏,自我满意,然后在自满自足中强化既得利益,体制成本就可能掉头向上。点击查看更多观点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要认真分析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特别从功能和体制机制角度加以研究,阐述良治社会下政府应有的作用及其行为规范,进一步构造出一个政府、企业、居民各安其责、和谐共处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抽象出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李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未来一段时间,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是一个治标的问题,而在去产能过程中,能不能同时把国有企业改革一齐推进,这是一个治本的问题。点击查看更多观点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本期编辑:赵怡然